每一個企業、每一個創業者都要從一座山中找出路。無論在哪個行業,都相當于處于一座深山中,創業就是要找到走出去的路。這個時候對我們來講,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否站在山頂上找路,因為站在山頂上,對四面的情況是一目了然的,你也會非常清楚自己身處的位置,更容易找到出路。所以,對宏觀經濟情況的了解,對我們做微觀企業來講,相當于我們去站在山頂看全局的形勢,然后在此基礎上找到我們的創業道路。
一、創新是創業的唯一途徑
今天大會我分享的主題是《創新和創業》。這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?一句話:創新是創業的唯一途徑。
1、什么是創業?創業就是把一個事業從沒有到做出來,把一個業務從沒有到做出來。
2、怎么樣做出來?這是我們特別耳熟能詳的話:人無我有、人有我優、人優我廉。如果你能夠拿出別人沒有的產品,解決別人沒有解決的消費者需求,你就能夠創業。如果這個產品別人已經做出來了,你能夠做的更好,用戶體驗更好,使用起來更簡單、更流暢、更舒服,你就可以創業。如果產品有了,用戶體驗也很好,你能夠把它的價格做低,讓消費者獲得的成本更低,你也能創業。從無到有,從有到優,從優到廉,這其實都是創新。
3、創新需要滲透到各個方面。我一直理解,創新是一個全面的概念,任何一個公司在任何方面都需要創新,都應該創新。企業的任何一個方面如果有所創新,都會提升企業戰斗力。
很多人在談到創新的時候,往往把注意力關注在技術創新,尤其是最熱門的技術,例如當年提到互聯網、移動互聯網;金融領域提到區塊鏈、云計算;現在我們提到了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。這些確實是創新,但在非常多的情況下這些創新只是對本行業而言,對于其他所有產業而言,這些新的技術都是工具。
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做好產業本身的事?這是最核心的。我們在關注技術創新之余,我認為所有的創業者還必須關注技術以外的創新。
例如股權機制,我們當年很多企業沒有競爭力,沒有活力,就是因為它的產權不清晰。后來很多的民營企業在產權方面做了創新,清晰的界定了創業者所擁有的產權,并擁有對這個公司相對控制權,企業的活力就出來了。
企業的銷售渠道也可以創新,當年小米通過網上銷售不用線下渠道,打開了一個非常大的時代?,F在的OPPO、vivo通過建立大量的線下專門店的渠道銷售模式,后來居上,這都是渠道方面的創新。
產品的定價、企業的組織制度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創新。作為企業創始人,最重要也許是關注技術的創新,但也需要關注企業方方面面的創新。如果僅僅是關注技術和產品的創新,其他方面跟不上的話,也未必能夠取得我們所想要的結果,這是我對創新的理解,而這些創新是我們能夠創業成功的唯一路徑。
二、“傍大款”比“抱團取暖”更重要
談到創業,很多人問創業有沒有竅門?創業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?從戰略上來說,創業最重要的九個字:學先進、傍大款、走正道。這九個字是馮侖講的,講的非常透徹。后來我把它原封不動分成三條寫進了《創業36條軍規》里,昨天還跟馮侖講,這不叫侵權,這是他認可的。
1、學先進。當看到做得好的企業,無論是產品好、渠道、或者是組織結構好,我們都去把它分析清楚為什么好?然后再學到自己的企業里。
學習是我們最重要的能力,最強大的人不是擁有最多錢的人,也不是力氣最大的人,而是那些會學習的人。因為會學習的人,就像海綿一樣每時每刻都把周邊的能量吸取到自己身上,不斷的變強。做企業,學先進是非常重要的,我們可以向同行的先進學,也可以向跨行的先進學。
2、傍大款。當年馮侖講到的時候我是非常認同的,傍大款不是一個壞詞,傍大款核心有兩個含義:
(1)要與強者結盟。無論是選擇投資人,還是選擇合作伙伴,要盡可能選擇那些能夠讓你提升的人,通過跟他們的結合給你打開一扇門,給你賦能。
(2)“傍”,不是把自己賣給大款,不是消失自己的獨立性。它是建立在你自己要發展的前提。傍大款是企業創業非常重要的戰略,能否找到非常強勢的合作伙伴,對創業來說至關重要。前兩年在講各種情況的時候,經常出現一個詞叫“抱團取暖”,抱團取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,如果你能夠傍大款你還是走這條路比較好。如果實在不行,我們也可以抱團取暖。
3、走正道。在創業的路上這是非常重要的,走捷徑可能走的比較快,但是走得不長??赡艿贸延谝粫r,但出來混總要還的。
我們看到非常特別多有名的品牌,因為在產品里面添加了東西,因為在經營上投機取巧,雖然剛剛開始跑到前面,最后全部還回來,這種例子比比皆是。在拉卡拉發展的過程中,我們特別注重走正道,我們堅持自己底線。每一次行業洗牌的時候,會有一些市場讓出來,走正道的企業去占領這個市場。
學先進、傍大款、走正道,這是我認為在戰略上對創業的核心建議。
戰術上最關鍵的是什么?做出一個有人愿意花錢買的產品,并且找到可以把它源源不斷賣出去的方法,這是創業在戰術上最關鍵的。
三、很多創業公司“其實沒有產品”
有很多創業公司一直自認為自己技術很好、產品很好,其實沒有產品。
我為什么講沒有產品?作為一個公司,如果無法形成利潤,說明你沒有足夠的收入;沒有足夠的收入就說明沒有足夠多的用戶購買你的產品;為什么不購買?要么是產品沒有抓住剛性需求,要么用戶體驗不夠好。
創業從戰術上講,作出一個有人愿意付錢的產品這是第一步,產品好了還要找到一種可以把它源源不斷賣出去的方法。并不是好的產品放在那里自然就可以銷售出去的,需要找到適合你的銷售方法,做到這兩條,創業才成為創業。
四、緊盯需求去創業
我想無論是戰略上還是戰術上,創業都應該緊緊圍繞一個話題:創新。只有創新才能夠讓我們找到市場的空檔,找到生存的空間。而所有的創新,首先不應該著眼于新技術,而是應該著眼于需求。
很多創業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追捧著技術,陶醉于技術,認為自己掌握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、大數據技術等等。技術只是工具,技術一定要解決用戶的需求形成自己的產品才在商業上有價值。
需求分剛性需求和軟性需求,所謂剛性需求就是非用不可,需求也分大眾和小眾,大眾就是大多數人需要的,小眾就是個別人需要的。如果我們能夠抓住大眾的剛性需求,就可以做成一個像中國移動或者騰訊這樣人人都使用高黏度的產品。如果我們抓住了小眾的剛性需求,你就可以開一個小店,能夠有人排隊。但是大多數時候,很多創業公司抓住的是小眾的非剛性需求,這個時候縱然是使用了最先進的技術,貼著最豐厚的概念,你也很難把事情做起來。只有我們找到剛性需求,才能夠找到創業的出發點。
我最后的結論是:創新是創業的唯一途徑,而創新的出發點應該是我們要抓住用戶的剛性需求,創新路上所有的新技術都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。如果能夠為這個目的達成服務,我們就用,達不成就不用。當然,所有新技術的基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這是人類的未來。我對這些從事最新技術前沿的人永遠充滿敬意,但是作為創業者,我還是永遠牢記,緊盯需求去創業。